-
友情链接:
“贫穷不是原罪,但蛮横就是。”看到尼日尔的这一连串操作,很多人都气得拍桌子。一个贫穷的小国,动不动就耍小聪明,以国家名义对企业出手,这难道是新的发展策略?驱逐三位高管、冻结账户、还关闭中国餐厅,甚至额外“扣押”了4亿美金,这种赤裸裸的“圈钱”行为,让国际企业界瞠目结舌。有人说是经济困境,但这何止是经济问题?是摆明了打劫!是种现代版的流氓式经济。不禁要问,中石油又是怎么被拖进这场泥潭的呢?
事情的开端,说简单简单,说复杂也复杂。尼日尔,说它是非洲边缘的小国,真的一点没错。不仅是内陆国家,还处在炎热的撒哈拉沙漠边缘。用可以这个国家,大乱,大穷,内陆没出路。这些年,政变不断,政府换了一波又一波,经济别说发展了,连基础造血都做不到。解决大麻烦没办法,只剩下一招,那就是向外借钱。然而借钱这事,得看人,也得看国。尼日尔这样的条件,你说去找高盛?高盛连眼皮都不会抬一下。他们清楚,这种情况下,想不坏账都难。这就让中国企业成了他们的目标。
故事要从2024年说起,尼日尔军政府眼瞅着财政瘪了,没办法,只好向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伸手借钱。张嘴就是4亿美金,至于还款条件呢,看起来倒是讲究,堂堂正正签合同,“年化利率7%,到期必须还款”,总之有“法律依据”。那为什么中石油要答应呢?人家在尼日尔可是扎根20年,怎么也得讲点“老乡”情谊吧。从2003年开始,克服泥土路、沟壑横交、电力无望的问题硬是铺开了当地石油产业。油田、炼油厂、输油管道,累计砸了46多亿美金,一步步试图拖动这个迟钝的国家迈向现代化。再加上期间捐款捐物、送药送医,疫情期间还免费治疗灾民,口碑在当地那是没话说。从感情和长远投资来说,借这笔钱也算是合乎逻辑。这也是中石油一贯的风格,在非洲的大善人角色深入人心。至于那7%的利率,有人说高,可面对这样的国家,要不是中国出手,根本没人愿意投钱。
可问题来了,一到期尼日尔开始演戏。军政府手一摊,那张白纸黑字的合同被当废纸,如此明确的条款,他们直接说“不还钱”。从打擦边球到直接撕破脸,也就几步路的事。同一天,先驱逐中石油三位中国籍高管,紧接着封了炼油厂的账户和份额,甚至找了个莫名其妙的理由,吊销了中国酒店的许可证。这是一场经济版的“逼宫”啊!企业自然不干,可在尼日尔这片土壤上,讲道理是行不通的。没几年,他们不是搞政变,就是搞军政府,“没有钱”竟然成了常态。政权一变,合同也跟着变。再往深了扒,您才真能看清里面的逻辑。2023年,人家刚来了一场政变,赶走了欧洲列强,尤其是法国,连铀矿业的主导权都从法企手里夺走了。然而呢?赶走老虎的引进了一批“新狼”,这更是一场复杂博弈。
别看尼日尔赶跑了法国人,可他们转头又引入了俄罗斯的雇佣军瓦格纳,甚至将一半的铀矿资源当成“保护费”送了出去。摆明了背靠大树好乘凉,可这棵大树呢,自身还牢牢长在乌克兰战场上,根本没闲工夫管远在非洲的小弟。这样的操作,一开始就注定了经济破局。军政府缺乏计划,不懂核心发展,眼看着财政瘪了,只能盯上中石油这类范围内的金主开刀。闹剧终于登场,而这表面平静的合作,终究是跌入了丛林法则当中。
但尼日尔打得算盘未必如愿,中国留了一手。要知道,中国企业在尼日尔,不只停留在纸面投资的层面。从石油到贸易,从基础设施到金融合作,中国带去的不只是现代化产业,更是上下产业链的龙头地位。津德尔炼油厂,这个名字早已和尼日尔石油产业密不可分。国家石油总产量的70%都依赖这个厂,而且运行技术高度绑定了中方工程。其他国家可不是没想过进军尼日尔,但这个国家穷得连基本生产条件都没有,要开发有油田就好像给废井抽水一样徒劳。而这里,一个炼油厂停了,那尼日尔的燃料能出事吗?太可能了。
何况,这深度绑定让尼日尔明白了一点,死磕中国的成本,远高于继续合作。西方国家看这地方早就摇头了,而俄罗斯也只是应付式驻扎,真正肯砸几十亿往里投资的,只有中国。这说明了一个问题,中尼之间这种微妙关系,只要触及红线,必然牵扯更大的麻烦。不管是税收的断流,还是基础燃料供给,尼日尔一旦破罐子,吃亏的又回到他们自己头上。
于是就在形势僵持几日后,尼日尔终于态度缓和了。新闻发布会上,石油部门的头头明确表示,与中国企业的合作不会断。一番闹剧过后,这小国也算知道轻重了。但这事真的就划下句点了吗?只怕只能作为经验教训了。有位评论员说得好,中国企业出海,不是光带上投资和技术,还得有大棒。干活、教书这种礼仪文化,对那些只认丛林法则的地方,讲再多的道理也没用。他们听得懂的,只有大炮的射程范围。有人说,改变一个国家真的需要新的手段,总不能单靠慈善走天下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