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友情链接:
它曾是欧洲航空工业的代表,以“身经百战,未尝一败”的光环闻名,在全球军火市场是昂贵但抢手的明星。然而,一场远在南亚的空战传闻,突然让这款明星战机的形象面临质疑。发生了什么?为何一场冲突会撕开它的光环?
曾经,“阵风”的光芒是毋庸置疑的。作为法国独立研制、不像台风或鹰狮那样有多国参与的战斗机,它承载着法国甚至整个欧洲的航空工业骄傲。从上世纪末服役以来,这架飞机就没怎么歇着,一直在各种冲突热点地区执行任务,从对地打击到空中巡逻,似乎什么都能干,而且总能全身而退。
媒体和法方自己都很喜欢强调这一点:在多场实战中,它证明了自己的可靠性和适应性。这种“实战考验”背书,加上不错的综合性能,让“阵风”在国际军贸市场上拥有了强大的议价能力。是啊,虽然贵,但人家有“真功夫”,有“不败金身”嘛,花点钱买个踏实,买个先进,好像也说得过去。
谁曾想,一场远在南亚的空中摩擦,却意外地给这架明星战机泼了一盆冷水。具体细节现在还是各说各话,但巴基斯坦那边传出来的消息,却扎在了“阵风”的光环上:他们的飞机——据说有JF-17,还有可能是中国的歼10CE——竟然击落了几架印度的“阵风”。
尽管印度方面气急败坏地否认自家阵风有任何损失,甚至搞得其他国家都有点摸不着头脑,但这消息就像野火一样传开了。人们开始嘀咕:如果这是真的,那一直以来吹得神乎其神的“阵风”,怎么在同代飞机,甚至可能更“便宜”的飞机面前,没能拿出压倒性的优势?
军事圈里有人开始分析,问题可能出在“阵风”的电子系统上。打了这么多年仗,它的基本设计和很多关键部件毕竟是十几年前甚至更早的技术底子。
如果说性能可能没那么“神”,那另一个问题就变得异常扎眼了:它的价格。前面说了,“阵风”本来就贵,但印度的阵风买单简直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——据说单价冲上了2.44亿美元以上。印尼签的那个价,每架也超过1.9亿美元,同样不是小数。
把这个天价和它在印度巴基斯坦冲突中被指的“不够统治力”甚至“有损失”的传闻放一块看,滋味就有点怪了。花这么多钱,买回来的要是没能像期待中那样吊打一切,那这钱花得是不是有点冤?
对比一下,据说在冲突中表现不错的歼10CE,或者理论上更先进的F-35(虽然价格也高且有波动,但其定位是五代机),“阵风”的价格劣势就被无限放大了。
这种巨大的反差,让那些下了大单的买家心头咯噔一下。毕竟,谁也不想当那个花最多的钱,结果发现没买到最好东西的“冤大头”。印尼听到印巴空战的消息后,国内立刻就有了质疑的声音,要求重新评估那笔庞大的阵风订单,不是没有理由的。
而且,这种“冤大头”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,印度的那笔阵风采购合同,本身就充满了疑点,早就给其他买家敲响了警钟。2.44亿美元一架,就算印度说不要技术转让了,就算法国答应50%合同金额回投印度,这笔买卖也透着诡异。
比如,那个主要承担回投任务的印度公司,叫信实防务,竟然是在印法签合同前不到半个月才冒出来的,跟军工研发压根不搭边,老板却跟印度总理走得很近。
后面又曝出法国达索公司涉嫌通过中间人给一家印度公司支付巨额“模型费”,这些传闻缠绕在一起,让印度的阵风订单蒙上了厚厚的“权力寻租”、“猫腻交易”阴影。
这样的背景下,其他花了大价钱的“阵风”买家,能不怀疑吗?怀疑自己是不是也在不知不觉中,卷入了一场被某些人利用、而自己成了冤大头的昂贵游戏?
这种对合同“不干净”的猜疑,加上那场空战里传出的性能疑虑,两者叠加,让印尼这样的买家坐立不安,觉得这笔钱可能花得太不明不白了。
面对这些内外部的压力,印尼的反应非常有意思,与其说他们是想取消订单,不如说是想“重新评估”,也就是想狠狠地“砍一刀”。印尼国内虽然有人要求审查,但官方的主流调子是评估,不是直接叫停。
这其实是个很老到的策略。在法国总统马克龙马上要访问印尼的关键节点,印尼公开对这个订单表示担忧,提出审查,显然不是巧合。